bbin客户端

图片
开启无障碍

三年牵线千万

——95后“科技红娘”康志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来源:渭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18 08:53

 富平县陕西勇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作业。

富平县维邦塑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康志正在与负责人交流。

富平县陕西惠泽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赶制订单。

  富平永辉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柿文创产品。

 陕西样样祥乳业有限公司一隅。

本报记者 毕云丹/文周海燕/图

2023年8月7日,在“富平县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启动会暨2023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富平行”活动中,一位身着白衬衫、手持项目清单的年轻人穿梭于专家与企业代表之间,精准牵线搭桥。

他叫康志,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经理人,也是县域企业眼中的“科技红娘”。过去三年,这名“95后”硕士扎根西部县城,用脚步丈量产学研融合之路,累计促成校企合作金额超千万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富平答卷”,获得2024年度富平县“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从校园到车间做技术转化的“探路者”

202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康志,带着技术转移的梦想加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当大多同龄人选择留在省会时,他却主动请缨担任富平工作站站长,一头扎进县域经济的主战场。

“企业车间就是我的办公室。”康志的日程表里,80%的时间都在走访调研。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企业痛点:博羚乳业的灭菌工艺能耗过高、富化化工的硫酸钡纯度卡在98.5%、样样祥乳业的羊奶蛋白稳定性难题……

三年间,他累计调研企业超500次,形成40份技术需求分析报告,为后续精准对接打下基础。

一次日常走访中,康志来到陕西富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副总经理白俊生向他倾诉:“我们生产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虽然多年自主研发,但始终无法达到客户要求,产品难以投放市场。”白俊生的无奈,正是传统县域企业技术升级困境的缩影。

康志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他并未止步于记录问题,而是化身“技术侦探”,深入剖析工艺瓶颈,发现企业缺乏纳米级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凭借对高校科研资源的熟稔,他迅速锁定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孙杨教授的研究团队,将企业需求“翻译”为科研命题:开发高纯度纳米硫酸钡制备工艺。

教授团队提出研究方向后,康志的角色进一步升级为“项目管家”。他组织双方反复论证技术路线可行性,协调中试设备资源。经过校企联合攻关,一条创新技术路线成功落地:产品纯度跃升至99.99%以上,粒径控制在100纳米以下,可广泛应用于高档粉末涂料、油漆、塑胶刹车片等高附加值领域。企业年营收预计新增5000万元,利润率翻倍。白俊生感慨:“这条技术路线彻底打破了发展天花板!”

合作成果不仅限于产品升级。康志推动双方联合申报发明专利,两项技术已进入交底书阶段,并促成“西安交大—陕西富化联合实验室”和“博士后创新中心”挂牌,引入高精度检测设备和高端人才。实验室通过工程技术人员津贴考核机制,研发效率显著提升。“从技术到品牌,康站长的服务贯穿全链条。”白俊生补充道。

破题产业升级当校企合作的“催化剂”

在陕西博羚乳业的生产车间,一条全新的非热杀菌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项由康志牵线、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研发的技术,不仅将灭菌能耗降低30%,更让企业获得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过去教授带着专利找企业,现在企业拿着需求找教授,康站长就是中间的‘转换器’。”企业负责人张宝生感慨道。

同样作为羊乳企业,陕西样样祥乳业有限公司一直被“营养素损失较多、经济性不高”的技术问题所困扰,他们将问题反馈给了康志,希望找到解决的突破口。在“富平县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启动会暨2023秦创原渭南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富平行”活动中,康志邀请奶山羊专家与样样祥乳业的经理进行对接。

经过双方洽谈,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就羊乳增值方面,包括降血压活性、抗氧化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展开合作,联合申报并获得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

作为技术经理人,康志将持续跟进,促进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项目完成后,还将组织成果评价并在渭南地区大力推广。

类似的转化故事不断上演:为富平县维邦塑业对接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水泥编织袋损耗率由5%降低至3%,企业利润增加500万元;组织35家食品企业赴江南大学“取经”,促成6项工艺改良;策划“高价值专利培育”等30余场产学研活动,让400余项高校成果找到“用武之地”;组织县域数家企业,参加创新港首届关键卡脖子技术转化研讨会暨项目路演大会活动,配合县科技部门举办“渭南市2024年首场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活动”,促进多项合作现场签约。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康志总结出“三筛工作法”——通过行业普筛锁定重点领域,深入精筛挖掘核心需求,最终针对痛点匹配技术方案。这种精准服务模式,让校企合作成功率提升至60%。

构筑创新生态做县域经济的“赋能者”

三年来,康志的日程表写满“创新加速度”:

从春寒料峭时的江南大学研修班,到盛夏时节的百项成果转化行动,他策划的活动贯穿四季。

2023年2月,他带领35家食品企业赴无锡开展“沉浸式”技术培训;4月,连续举办科技政策宣讲会、高价值专利报告会;8月,启动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搭建秦创原成果转化直通车……

“他总能把晦涩的科技术语‘翻译’成企业听得懂的语言。”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孙杨教授评价道。而更让企业称道的是,康志的服务不止于牵线搭桥:辅导企业校企联合申报省市级项目30项、争取研发资金800万元;推动建立“博士后创新中心”,为县域引入高端智力资源;甚至在疫情防控期间创新“云端对接会”,确保服务不断档。

站在新起点,康志的蓝图愈发清晰:建设县域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需求挖掘—中试孵化—市场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专家智库+金融资本”创新联合体,破解中小企业研发资金难题;将“带校入企、带企访校”的“双带模式”推广至dafabet县域。

“技术经理人就像修桥工,桥修通了,创新要素自然流动起来。”再次谈起技术转移,这位青年目光坚定。在他心中,最大的成就感不是签约金额的数字,而是听到企业说“这个技术真的帮我们解决了‘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