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刚 通讯员 张莉
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实时查看大棚蔬菜的生长情况;利用定位软件,便可规划管理合作社的土地……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如今,这些“高大上”的数字科技,逐渐走向了田间地头,不仅成了众多农业企业追捧的对象,还让传统农业变得更加“时尚”。
“手机APP”让农活更轻松
只需4个管理人员和1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搞定18座蔬菜大棚……在杨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中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种地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儿。
“除了定植、吊绳、绑蔓、打侧芽等前期准备和后期采摘工作,其他工作都可以用手机操作,实现无人管理。”8月2日,中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负责人何明星自信地介绍。
那么,如何用1部智能手机精准控制10多座蔬菜大棚呢?在中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使用的一种手机APP软件,它不仅可以实时显示各个大棚土壤里的酸碱度和水肥浓度,还能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灵活控制水肥供给量和供给时间,实现精准“喂养”。
“我们还尝试把蔬菜种在珍珠岩里,不仅可以保温、保湿,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还能休整土地,这茬种完了,把珍珠岩集中消毒后,就可以继续种下一茬。现在,我们大棚里的西红柿,每株都能结出10多层果实,一年至少有三茬收成……”何明星说。
如今,在杨凌示范区的多个现代农业园区里,都能看到这种“数字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的新兴农业栽植形式,这不仅最大限度节约了水肥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高产和高效,还让“手机种地”成了一种新时尚。
“数字大脑”让管理更精准
8月5日,记者走进太白县绿蕾农业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看到,每座蔬菜大棚外的控制屏上,都精准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含水量、营养值,棚内的灌溉系统正在自动为蔬菜喷水施肥……在这里,现代数字技术让传统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物联网+’实现了大棚种植的精准管理和高效生产!以前管理大棚,浇水、施肥、通风等全凭经验,没有科学依据。现在,物联网控制系统是这里的‘数字大脑’,让蔬菜大棚的管理变得科学高效了。”绿蕾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艾科平,对杨凌农业云服务有限公司给他们搭建的农科服务平台赞叹不已。
杨凌农业云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宁亮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杨凌全面进行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以点带面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近年来,公司先后在省内建成多个“农业云”大数据示范项目。目前,这种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的大数据生产管理及服务平台,已经在农业科技服务、食品安全溯源、苹果病虫害诊治等行业中得到应用。
“灌溉实现了远程控制,蔬菜可以‘定时喂养’……真没想到,地还可以这样种!”同样尝到“智慧农业”甜头的,还有杨凌锦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平。
采访中,李海平迫不及待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灌溉500亩土地,需要3口井持续工作25天;采用信息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后,只需要5天时间就能完成。不仅如此,管理人员还能精准调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现在,通过视频监控、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装置,我们能采集到大棚内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水分等数据。管理人员只需动动开关、敲敲键盘,就可以对果蔬进行精准灌溉。方便得很!”据李海平介绍,以往由于合作社果蔬种类多,管理方式复杂多样,经常让管理人员“头疼”。
如今,从种子刚刚播种,合作社就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土壤进行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为果蔬定制“菜单”,确保大棚生产的高效精准,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助推了农业发展提质增效。随着“智慧农业”的不断推广,“种地很土、很苦、很累”的传统印象正在悄然远去,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已徐徐铺开……
“硬科技”让农业更“智慧”
“智慧温室建成后,从种子选育到栽培管理再到果蔬采摘,整个生产管理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4人至6人就能管理好3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近日,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于建维指着施工现场,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按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智慧农业展示区、休闲农业康养区、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智能冷链物流区、生态肥研发区“一心五区”进行规划设计,集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0余个。
“示范园建成后,在大规模的生产大棚与智能冷链物流及仓库之间,会通过AGV技术,用无人机进行生产运输。”于建维介绍,除此之外,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硬科技”也将融入杨凌智慧农业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