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

图片
首页/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 正文

让源头供给更给力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8-07-06 00:00

  本报记者张梅文/图
 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的石墨烯,是目前自然界强度最高、厚度最薄的材料,被喻为“新材料之王”。
  西北大学王惠教授团队在石墨烯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完成了石墨烯改性石墨锂电负极材料的工业化放大试验,产品性能达到了国标高性能石墨负极材料的指标,为石墨烯锂电池负极材料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这是在陕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诸多原创性成果之一。近年来,我省强化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补齐创新“短板”,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原始创新的平台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原动力。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汤慧萍团队完成的“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项目解决了高性能金属多孔材料制备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金属粉末多孔材料制备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多晶硅产业优化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的持续创新。我省集中了一批像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创新平台,它们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创新驱动源头供给的重要研发基地。
  截至2017年3月,我省共拥有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32个;各类省级科学研究平台301个,其中陕西省工程中心171家,重点实验室130个。这些平台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随着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充分调动这些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在石墨烯领域的研发及资源优势,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16年省科技厅组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共同建设陕西省石墨烯联合实验室。
  通过合作平台的建立,我省在石墨烯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石墨烯联盟成员单位共申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20多项。实验室围绕国家和陕西省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重点开展石墨烯类二维材料与器件理论、材料设计与制备方法、能源与信息等功能器件、生物信息检测与保护以及导电与吸波等复合应用的研究,为石墨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充分的源头供给,我省按照项目、团队、人才和成果等要素,部署了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产业化推进的项目,组建了跨学科、跨领域及跨省、跨国的新型研发平台。这些创新平台为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补短板”与“虑长远”
  在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的众创空间里,活跃着许多年轻创客。记者在大学生创业团队慕声科技了解到,他们通过建立人耳大数据库,已经实现了高端定制耳机的量产。
  智能化停车管理项目、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项目、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智慧物业项目……这个只有几层楼的空间里,闪耀着创意与智慧的光芒。
  这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作为曾经依靠“挖煤卖油”的能源大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陕西的一个短板。
  随着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省依托科教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积极引导非能源产业发展,改变过去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注入dafabet新动力。同时,我省通过实施企业联合重大专项等措施,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
  另一个短板是区域创新不均衡。我省关中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占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的92.5%,陕南、陕北加起来则不到8%。如何推动科技资源匮乏地区的创新发展,一直是我省在创新发展方面努力的重要方向。
  陕北矿区生态修复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是一项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尝试。2017年11月,在省科技厅主导下,实验室依托榆林市科技局、榆林学院正式组建。实验室深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应用基础研究,探索省、市、校三位一体支持创新平台发展的新模式,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提供引领支撑。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2017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在国内迈出了人工智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一步。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是我省一项“虑长远”的布局。在新一轮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中,我省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同时,也围绕创新链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在石墨烯、基因工程、量子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高端存储等领域超前部署,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引育并举”强人才队伍
  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要多长时间?西北大学的回答是20小时。
  “国家杰青”“百人计划”王宁练研究员希望到高校工作的意愿被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获知后,引进他来校工作的议题被第一时间拿到了校长办公会上。20小时后,来自西北大学“一人一策”引进人才的诚挚邀请函便到了王宁练的面前。
  更让王宁练感动的是,为支持他顺利高效地开展工作,西北大学整合校内地质构造和地表系统优质学术资源,成立了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我跟学校签的合同里面没有数字和条条框框,学校对我没有任何具体的要求,让我自己思考和主动做事情。”王宁练介绍说。
  创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2017年年底,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引才计划,坚持“引育并举”强人才队伍,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重点引进2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化艺术等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面向全省重点遴选15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发展人才以及300个左右的高层次创新团队,给予特殊支持。
  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省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为此,在陕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积极探索。
  西北大学围绕“放权”“管理”“服务”三个方面调整转型,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对接国内人才项目,建立校内人才“蓄水池”。在人才培育方面,西北大学也形成了围绕人才建平台、围绕平台建团队、围绕团队出成果的做法。
  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不分海内外、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的人才选拔理念。同时,学校加大人才奖励激励机制,改革财务管理体制,给人才减负松绑,有效激发了各类人才活力,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历史性变化。
  通过引、育并举,陕西作为西部人才高地的聚集效应不断显现,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