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梅
5月9日,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近日学校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转化。
这些成果的快速转化,得益于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我省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不断提升的创新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也正因为此,我省被国家表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省(市)”。这是我省连续第二年受到此项表彰奖励。
科技实力不断凸显
今年2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北斗三号工程第五颗和第六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这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组网密集发射阶段。
陕西科技为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作出了重要贡献: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为北斗导航“双星兄弟”研制生产了全部核心系统产品;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生产的28台发动机,助力此次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陕西科技实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
在大飞机C919的研发中,西安光机所在国内率先研制出两代三类系列化光子极端制造装备,突破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单晶涡轮叶片极端制造难题,为C919换上“中国心”提供了关键制造手段,使我国彻底摆脱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能设计、无法实现”的窘境。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发明了ITER用高性能超导线材制备整套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线,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空白。
与此同时,陕西加大民生科技研发投入力度,让dafabet老百姓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十二五”以来,我省研制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新育成陕单609玉米品种,使其单产达到1402.2公斤、创全国春玉米高产纪录;育成了陕西自主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更新换代最具潜力的主栽品种。
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刷新陕西科技创新的高度,在国际上发出陕西声音,彰显了陕西形象。
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5月8日,从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传来消息,2018年一季度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产销收入同比增长17%。企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其持之以恒坚持科技创新。公司董事长严鉴铂介绍,企业每年以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科研投入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2018年,企业计划投入科技创新的经费比去年增加40%以上。
在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的支撑下,法士特产出一大批优秀重大科研成果,授权专利数量每年递增且100%实现产业化,使企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步伐,通过支持创建国家实验室、搭建“四主体一联合”研发平台等形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使创新活力不断被激发。
技术合同交易额是衡量创新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我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每年超百亿元的增长。2013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为533.31亿元,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2.55亿元,较2013年增长72.99%。
这片古老的土地亦因“双创”而活力四射。在城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建成;在农村,一批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星创天地”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摇篮”。
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陕西创新优势向发展优势快速转化。
中科创星是国内首个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已经孵化200多家科技企业;西部云谷是国内首个“硬科技小镇”,自2016年12月揭牌以来,已聚集526家科技企业。一批“硬科技”项目在这些地方从实验室“走出来”实现了产业化,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西安高新区是电子信息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区域,在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家企业,在三星、美光等行业龙头的引领下,已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大幅提升了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地位,为转换发展动能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在科技的支撑下,全省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猛。2013年,全省有国家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1家。截至目前,全省国家高新区达到7家,省级高新区达到14家。2017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0家,新增瞪羚企业32家,全省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9万亿元,省级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01.4亿元。高新区已经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