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西安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陕西省总成绩居全国首位。
作为科教大省,陕西近年来结合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打通了校地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等高校与政府共建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建设,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研发平台正在形成,一幅数十万高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图在这里徐徐展开。
服务农业农村,让创新成果“俯下身”
“前几年果树病害多,一年顶多收入两三万,这两年有了示范站专家的指导,我去年一年就赚了11万。”陕西省眉县金渠镇宁渠村猕猴桃种植户张德福口中的“示范站”,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通过为果农推广优选品种、配方施肥和太阳能杀虫等,示范站逐渐成了果农们的课堂。去年宁渠村猕猴桃总收入近1亿元,户均种植纯收入近10万元。
依托学科优势,面向区域主导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26个试验示范站和40个示范基地。“学校正在以此探索建立从大学到地市农业科研机构,再到基层农技推广体,最终到达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多元主体协同融合新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钱永华表示。
让农民富起来的同时,还要让农民收获幸福感。传统窑洞阴暗、潮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便在延安枣园建起了黄土高原绿色窑洞,不仅卧室、厨房、浴室等一应俱全,还有阳光房、地热地冷通风空调系统。一位村民对刘加平说:“虽然花了近4万元,但现在就是给我20万我也不卖,上哪住这么好的窑洞。”
“通过建立西部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正在探索打破高校创新资源的学科门槛和壁垒,实现优势资源的创新整合。”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表示。
专利技术入股,让科研人员“挣到金”
今年5月,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团队研制的类人胶原蛋白系列产品“可丽金”,展示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黄底黑字的“让世界睁眼看中国”广告语格外醒目。以“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发明实现专利技术入股,范代娣组建了西安巨子生物基因公司,将研发成果应用在皮肤医学领域和美容护肤领域,目前受益患者超过1000万例,产品终端销售额2016年已超过20亿元,累计近百亿元。
“按提出项目者为第一单位的原则,明晰bbin客户端与成果转化收益按照出资比例分配,打破了校企合作的传统障碍。”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说,这样高校科技人员既不离开校园,又能赴企,企业既能进校园,成果又能出校园。
利用专利技术入股的还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授王磊。为了把“膜分离”技术成果转化成商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专利和专有技术入股,联合中色科技公司的现金入股,共投资8000万元,在苏州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孵化出军康医疗公司。“目前,这两家企业生产的‘水处理设备组件’和‘血液透析器’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也供不应求。预计2020年,该技术仅在我国的产业规模就将达3000亿元。”王磊介绍。
专利技术入股,成为陕西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真正“挣到金”。此外,陕西高校还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省属院校院所年度考核指标和增加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金融制度扶持,让科技企业“回娘家”
陕西每年的技术成果和服务交易额高达700亿,其中绝大部分出自高校科研院所。但长期以来,陕西面临着科技资源“东南飞”、科技成果无法就地安家的困境。
为了给科研机构与市场“牵红线”,去年9月,陕西省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依据政策规定,像王磊团队这样用科技成果投资、创办企业的,成果转化的收益,团队至少可以拿到90%,并直接奖励给个人。
就在一年多前,陕西科控集团投资基金负责人卢道真为王磊团队提供的一部分资金,让王磊圆了“回娘家”西安创业的梦想。政府引导资金被誉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及时雨”和“放大器”,卢道真也被西安创客们称为科技厅派来的“天使投资人”。他介绍说,与以往单纯拨付给科技项目的无偿款相比,能集中力量帮助真正缺钱的早期项目。
2016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802.7亿元,专利授权量增长45.7%,增速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陕西不断推进高校与企业结合、学校与地方结合,完善主动转化机制和评价激励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创业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