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力
日前,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6省(区)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筛选出沙产业优秀项目和成果,挖掘出沙产业创新创业人才,为沙产业发展融资融智
初冬时节,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的巴彦浩特褪尽了最后一片绿色。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6省(区)日前在此举办了全国首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融资融智,给方兴未艾的沙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搭建首个沙产业科研平台
11月10日,沙产业综合科研中心落成仪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举行,这是我国搭建的首个沙产业综合科研平台。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沙漠占全盟面积接近三分之一。近年来,阿拉善盟加快沙产业基地建设,出台鼓励农牧民种植梭梭林和发展沙产业优惠政策,对梭梭林种植户给予适当奖励性补贴,并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沙产业片负责制。通过政策扶持,阿拉善盟先后在阿左旗巴彦浩特、吉兰泰、乌力吉等9个苏木启动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他们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资源植物产业研发工作,与上海绿地集团、维维集团等35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资达671亿元。全盟目前已形成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个沙产业基地,兼具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特色沙产业正在阿拉善大漠崛起。
沙产业综合科研中心位于阿拉善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由阿左旗人民政府出资建设,是阿拉善盟沙产业布局中重点打造的科技支撑平台。该中心包括沙产业展览体验馆、综合研发区和科普教育基地三大功能区域。其中,综合研发区域具备公共研发、成果交易、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可提供行政、管理、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沙产业外延不断拓展
在首届全国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期间,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沙产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汇聚阿拉善沙产业综合科研中心。来自北京、重庆、福建等地的科研单位带来了防沙治沙用沙的新技术。“我们循环利用电厂的废弃物粉煤灰,制作出固沙保水添加剂,实现了沙地的农业化利用。”北京君子津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陈继飞说,“在科尔沁沙地中试验,成功地把80亩沙地改造成农田。种植的西瓜、葵花,品质非常优秀。”
沙漠拥有充沛的光能,引起了北京北极风科技有限公司的兴趣。总经理张大川介绍,公司立足于物联网领域,以照明应用场景为突破口,建立企业区块和社区区块合作共赢机制,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发沙漠新能源。
除了沙生植物,沙生动物也进入了沙产业领域。阿左旗在承办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间隙,举办了阿拉善骆驼文化那达慕。阿拉善左旗委书记王旺盛告诉记者,“骆驼产业是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域旅游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骆驼文化传承、物种保护、产品研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着力推动骆驼产业与沙产业融合发展。骆驼文化那达慕,不仅提升了‘中国驼乡’的旅游知名度,还将举办驼奶、驼绒等驼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新技术打造大漠“沙谷”
发端于甘肃、成长于内蒙古的沙产业,迅速在西部地区发展壮大,并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之路。内蒙古在乌兰布和沙漠建设了沙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志打造中国沙漠治理及沙产业高新技术“沙谷”。甘肃围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思路,2016年沙产业产值达到153亿元;陕西沙区以红枣为核心的经济林面积达380万亩,沙柳工业原料基地500万亩;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土地沙化趋势的整体逆转,青海沙区种植枸杞形成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新疆凭借科研优势,向西部地区“输出”专家学者指导苁蓉等沙生植物的生产。
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宁夏已在肉苁蓉寄生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开始开发沙生植物甘草治疗皮肤病。青海成功生产出沙地枸杞有机鲜果并进军特种糖业。内蒙古先后开发出沙棘、苁蓉、锁阳、葡萄的食用、药用产品,成功推出“沙漠越野英雄会”。此外,甘肃的“干旱荒漠区中盐碱地改良及造林植草技术”,福建的“菌草防沙治沙关键技术”,内蒙古的“风蚀荒漠化监测技术”、陕西的“沙地红枣产业化技术”和“沙区饲草资源利用技术”,北京的“锁阳提取抗衰老药物技术”,频频在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上推介。
据了解,本届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共有178支队伍报名。初评后共有33家企业项目和32个科研团队项目闯入复赛。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邓小明告诉记者,本届赛事的举办,一是进一步明确沙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科技创新,点沙成金,建设美丽中国。二是通过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筛选出一批能够尽快推广、造福人类的优秀沙产业项目和成果。三是通过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能够交流总结一批防沙治沙的创新发展模式,为未来我国在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可供复制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四是通过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发现一批沙产业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