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到极度复杂的活体器官,甚至高精尖的载人飞船、宇宙卫星,3D打印技术将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真实存在。陕西3D打印产业以科研实力闻名全国。截至2016年底,全省3D打印研发生产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我省企业跻身世界3D打印第一方阵 5月20日,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伦敦获得全球第一届年度3D打印行业OEM(企业)大奖,这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金属3D打印企业,该企业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金属3D打印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跻身世界3D打印第一方阵。谈及此次获奖,该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赵晓明表示,当时还是很惊喜,因为公司没有组织任何奖项申报,后来了解得知,该奖项由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推荐、评定。 在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展示着通过金属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的各种形状复杂、结构奇特的定制化产品,其中C919飞机中央翼缘条高3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整体3D打印产品。据了解,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医疗等重要领域。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经拥有10余项商业化3D打印设备,其中BLT-C600设备同时获得德国红点奖和IF设计奖;已拥有专利97项,去年该公司打印的零件个数达到了一万余件,今年上半年达到了一万件,这一万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3D打印“一中心三基地”格局基本形成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2013-2015年,我省与3D打印设备、材料及其应用相关专利占到全国的一半。截至2016年底,全省3D打印研发生产企业6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营业收入5亿多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11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陕西,这是我国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标志着陕西省3D打印产业的产学研发展“一中心三基地”的格局基本形成,即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高新区研发示范推广基地、渭南高新区教育培训生产基地和西安医学3D打印示范基地。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建设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大学,以及增材制造装备、材料、软件生产和研发方面的13家企业共同组建。重点解决3D打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中心已获得工信部和陕西省科技厅、省金控集团、西安高新区等部门10亿元经费支持,力争到2020年,建成省级创新中心20家。 创新中心还与上海国际汽车城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汽车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汽车结构设计研究、样车快速制造技术研究、复合材料的模具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筹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国际汽车城汽车研究院”,将面向全行业建立开放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共同推进3D打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产业化。 力争到2020年整体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西安高新区研发示范推广基地、渭南高新区教育培训生产基地和西安医学3D打印示范基地的快速建设,为陕西3D打印技术发展能够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3D打印产业将依托现有研发和产业基础,组织实施高端设备制造、生物组织制造、大型精密部件制造与修复、普及型打印机制造等“四大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增材制造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整体技术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保持国内前列地位。本报记者王嘉(2018.8.14A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