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追赶超越中的陕西经济交出“半年答卷”。
继今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后,半年经济数据又一次彰显出陕西稳健强劲的发展势态。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8.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
总体平稳、动力增强、持续向好。盘点那些衡量经济走向和民生福祉的统计指标,一项项数据,一张张图表,一条条曲线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奋进的脚步,是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富民强省,奋力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悠扬音符。
主线聚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发力
今年6月,陕西首个“陕电外送”特高压工程建设完工。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交流工程——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陕电外送”作为陕北能源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迈向新征程。
能源化工向高端化发展是去产能的方向,也是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陕西而言,要一手抓新产能培育,一手抓过剩产能消化。今年上半年,陕西在加快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同时,积极推进先进产能建设,新增煤矿建设规模5040万吨/年;全省和西安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增长28%和26.4%,去库存周期分别降至10个月和8个月;印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研究编制PPP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企业资产和融资结构;通过取消、停征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大脱贫攻坚、新产业和城镇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领域投入。
陕西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正逐步显现。上半年,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较去年同期加快9.8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稳增长发挥支撑作用;“直供电”让用电量增长迅速,工业用电量增长12.8%,较去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9%,较一季度加快9.7个百分点;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17.2%,较一季度加快7.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发送量增长21.6%,日均装车数高位运行呈常态化。
创新引领
新理念迸发新动能
在杨凌自贸片区,前来注册企业的群众和创业者,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从身份认证到注册登记的全过程。从面对面柜台登记,到在家里远程办照,这项连总理都点赞的创新举措,是陕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缩影之一。
让互联网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创新,正在以全新的姿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新动能不断成长。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共享单车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1%,较一季度加快13.6个百分点,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28.3%,投放共享单车超过30万辆;截至6月末,全省“四上”企业数达到1.95万家,新增391家;限上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1.5%。
4月1日,陕西自贸区正式揭牌。随着制度创新极大地优化营商环境,自贸区建设平稳起步,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下放省级权限213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新增注册企业2413户;全面深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和新增注册金分别增长38.4%和37.4%;陕西金控、陕西金资两只专项债券在全国率先获得核准,“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17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64家;新增3家国家级、1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牵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从西安光机所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到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挂牌运营,再到西北大学与延长集团的校企研发平台建立,技术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蓄能。
实践探索
夯基筑底谋“破题”
7月9日早上8时,西安北至兰州西D2651次动车组列车满载600余名旅客一路向西,驶向兰州,标志着宝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至此,我国铁路横贯东西最长“一横”的高铁大通道全线贯通。
今年丝博会开幕前夕,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与西部机场集团、海航现代物流集团等共同发布《打造“中国孟菲斯”宣言》。
占据高地,才能赢得主动。陕西,坚定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意志决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资金融通平行峰会,成功举办丝博会,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57.18亿美元、国内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3612.36亿元;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76.2%,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74.7%;西安-阿拉木图的中亚班列实现每周3列常态化运行,已开行至华沙、汉堡、俄罗斯等欧洲线路,空港食用水生物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陕西对外开放铺展出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见明显。
展望下半年,陕西经济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应紧盯工业保增长,切实促进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措施的落实,加快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从而增加工业增长的支撑力;扭住投资结构不放松,持续加大对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投资,助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之以恒抓县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工业稳产促销,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带动县域经济发展。(2017.7.20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