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

图片
首页/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 正文

破解创新难题 助力支撑引领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7-07-03 00:00
本报记者 苏怡 通讯员 潘英杰 董清刚
  2016年,陕西共获授权专利48455件,同比增长45.7%,增长率居全国第1位;技术合同交易额802.74亿元,全国排名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81%……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断提升。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问题,陕西长期存在中央和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分离的“二元结构”,科技实力无法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现象,成为当前追赶超越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就必须把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作为战略任务,统筹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创新特色的发展之路。
  日前,省统计局专门成立课题组,深入调研分析,针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不够”的难题,提出分析和参考建议,为陕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追赶超越进行了有益探索。
  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老大难!”中国专利金奖获得者、西北大学教授范代娣感慨道。在实验室里把一样东西变成产品很容易,但是把它变成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却很难。很多在实验室里做出的成果,也许能评上奖、拿到国家项目,但未必就能应用于实践。另外,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创新环境和市场引导,科技创新也只能望而却步。
  作为科技资源和人才聚集的省份,陕西拥有显著的科技创新优势和基础,陕西是中国高校密度和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然而,在令人艳羡的科技资源背后,与之形成巨大落差的是陕西略显滞后的经济发展规模。丰厚的科技资源,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低。
  同时,陕西曾承担了全国相当大比例的军工装备研制任务和军品技术改造和条件保障投资。这种以国防系统为主,具有显著“迁入性”特征的科教资源布局和管理体制,使得中央所属科教资源主要完成系统内下达的纵向科研任务,缺乏为陕西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动性。以航空、航天和军工科研为代表的企事业单位,陕西就有近200家,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213.04亿元,占到全省的58.1%。
  根据省统计局的调研显示,目前我省科技资源分散,从中央到省市,隶属于不同部门;科研机构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条线和区块,往往缺少信息沟通和项目合作,致使资源共享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文献、数据资料等重复浪费,共享水平低,面向行业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开放程度不高,合力优势不明显;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主要体现在远离生产实际的基础论文和国防科技等,科技优势对地方快速增长的经济贡献仍有待加强,破解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现象,成为新动能培育的重要一环。
  认识产业与科研两错位
  “由于传统能源工业以生产燃料和原料为主,以产量和价格论收益,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较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能源工业为陕西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粗放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也使得陕西经济发展一度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较低,缺乏科技创新的需求和动力。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依靠资源价格推动带来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尽管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鼓励下,陕西在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然而从产业结构来看,能源化工仍然占据主导。“十二五”期间,陕西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直到2016年,能源工业增加值依然高达40.3%。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陕西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工业拉动,但对该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量却非常小。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到全省规上工业研发经费的1.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仅为0.15%;而与国防科技相关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却占到全省规上工业研发经费的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68%,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4.5倍。
  “陕西的高校、科研院所这么多,可是我省的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却舍近求远,和外省的高校院所合作密切。”任保平分析道,一方面是陕西的科研技术被外省买走,一方面是陕西的企业找外省的科研院所合作,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目前陕西科技供给与需求存在错位,产业结构和科研方向不一致的外在表现。
  协调政府与市场两只手
  面对市场,从发明到创新需要“惊人的一跳”,需要通过商业模式来转换,即在获得一个专利后,将创新引进市场所得到的利润能抵消将发明转化为创新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是大学、科研院所,真正的主体是企业。”西安高新区一高技术企业负责人说,如果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形成,不仅会使研究成果难以商业化,自身实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还会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
  从研发主体投入看,我省仍以“国”字号为主,中小企业研发不活跃,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另外,从科研活动的资金来源看,科研院所的研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而以市场化运作的企业研发资金却主要以自筹为主。2015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达到56.0%,较全国高34.7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占比41.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3.3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对企业投入偏少,研发经费过度依赖自身,使得企业在培育长远竞争力方面捉襟见肘,影响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企业长远发展。
  “产学研结合,必须首先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任保平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优化资本市场,创新银行支持方式,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制度、监管等体系,才能激活创新的无限活力。
  另外,作为资源型省份,陕西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减少对能源化工的依赖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化工高端化发展,通过转型升级巩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支持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挥集成电路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机制,将政府科研资金向企业倾斜,构建开放的科研体系;加快制度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创新驱动指标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刚性”……唯有认清形势,才能有的放矢。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省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培育新动能,陕西的优势在科技,唯有破解了创新难题,才能发挥好后发优势,用好“本钱”,实现追赶超越。(2017.6.15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