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陕西新闻5月4日电 (记者 张一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在广泛宣传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背景下,我们要更加关注基础研究。”陕西省科技厅宣教与科普处处长徐叔威4日对记者表示。
当日,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组织开展的“陕西省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宣传采访系列活动”的第二站在西北大学举行。
此次活动中,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介绍早期生命演化团队科研整体情况;西北大学教授刘建妮介绍发表于《自然》(Nature)的论文“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研究和发表情况;西北大学教授韩健介绍发表于《自然》(Nature)的论文“陕南寒武纪早期微型后口动物”研究和发表情况;西北大学教授郑晓辉介绍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论文“传统医药启发的药物开发新策略”研究和发表情况。
自上世纪中叶,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开始,科技事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从“杂交水稻”到“两弹一星”;从“蛟龙”到“神舟”,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陕西作为科教大省,科技资源富集,高校与科研机构众多,是中国重要的科研、航天、航空、兵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产业基地。在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西北大学科研处处长申烨华介绍,近年来,西北大学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多措并举激发创新活力。鼓励领衔专家抢占世界科学前沿制高点。通过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潜心研究,鼓励他们勇于攻克最前沿的科学难题,催生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抢占所在学科国际科学前沿的制高点。
据统计,2016年西北大学获批国家基金各类项目126项,同比增长50.6%,为历年最高,总经费9940.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5%,平均资助率31%,列全国第24位。
申烨华表示,西北大学加强基础研究团队建设,突出战略科学家的“传帮带”以及顶尖基础研究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团队内部“学科树”建设,让每位团队成员获得生长点与发展空间,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