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拼脑力的时代,创业明星正越来越多地成为舆论场中的宠儿。
在创业创新激发万众活力的同时,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如雨后春笋呈指数级增长。据报道,自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以来,我国众创空间数量已超4200家,相比2014年时的50家,翻了近乎百倍。
迅速增长的背后有喜有忧。喜的是,它有助于进一步激活人们的创业热情;忧的是,服务雷同,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下,众创空间如何通过自身蜕变走出恶性竞争?
谈现状 粗放式生长难掩问题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泥巴创客空间市场总监魏美表示,目前众创空间可以分为五类:创客空间、联合办公空间、新型孵化器、创业咖啡馆和创业社区。“因此,说起来都是共享空间,但两个品牌,完全可能做着形态差别很大的产品。”魏美说。
魏美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一些众创空间出现倒闭,但进场的众创空间还在增加,粗放式生长下,有四个问题较突出:
一是很多众创空间对自己定位不准确,无论是政府注资的,还是纯民营的,每个众创空间背后资源是不同的,如何找到自身优势,准确定位是关键,比如腾讯众创空间(西安),其背靠的互联网媒体资源本身非常雄厚,但目前还没有表现出它的这种优势;第二是同质化严重,西安目前已有创客空间100家,但仔细去分析,大家做的都差不多,都注重“我有很多空间,我装修的很好,于是招募创业团队入驻”,比拼的是数量、面积这种硬件竞争,技术含量不足;三是整个运营服务落后,一个优秀的众创空间,一定是给创业提供极大便利的,有法律咨询,有投融资对接,项目对接,或能把其中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而这一点目前西安80%以上平台做的比较欠缺;四是大部分众创空间找不到好的盈利模式,这和前述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服务不足,只能单纯挣硬件的钱,挣租金,实际上,很多创业团队并没有多少钱用在房租上,所以这一块“钱景”很小,也因此目前大部分众创空间只有投入没有什么产出。
谈突围 规模和精细化定位齐“升级”
早在2015年年底时,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就提出:众创空间需升级为4.0版。所谓4.0版,即政府与企业共同打造众创空间。
不过,在市场这边还有另一种划分,即1.0时代为提供基本的物理空间和公共服务;2.0时代,介入一定的引导资金;3.0时代,已具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融资体系;4.0时代则专注于探索良性的创业生态模式。
无论何种概念的“4.0”,显然,产业转型升级都是必然之举。
WE+联合办公空间是一家即将进驻西安的合资企业,创始人刘彦燊告诉记者,“做好众创空间,需要很多资源和资本的对接,需要很强的社区运营团队,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
在刘彦燊看来,“众创空间首先需要规模,是一个社区的概念,规模太小形成不了社区,就不能形成共享协作。讲到规模,首先要看区位优势,有没有在好的地段好的位置;另外就是有没有好的资金,一个好的企业,你有什么资源可以提供给它,有什么孵化资源体验资源给这些入驻的团队,这是缺一不可的。”
而在魏美看来,中小型众创空间还需要精确定位。她以所在的泥巴创客空间为例,他们始终志在聚集一批有创意的人,此外,他们今年开始与高校合作。“之前和一个大学老师聊,对方说学校里项目很多,苦于无法及时和市场对接。我们的目标是把校外的一些市场操作、运营手法和资源对接到校园里去,让双方互相了解,实现资源对接。目前我们已经和西电、西工大合作创立创客空间,今年目标是20家。”
谈洗牌 市场和政府都需要发力
对于众创空间面临的洗牌,多数企业仍抱乐观心态。陕西思禾商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戴维表示,“虽然市场竞争在加剧,包括一些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开始覆盖全国市场,对于地域性企业来说,有助于从中学会一些先进经验。我更愿意将竞争看作对话。当然,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做好我们自身的服务品质。”
文/图本报记者王继成(2017.4.24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