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梦工场……当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广泛运用在医疗领域,就会不断迸发出惊艳的火花,可以帮医生实现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高难度手术,为越来越多的患者解除病痛。那么,高科技产品能为患者带来哪些福音?这些高科技离普及推广究竟还有多远?下面就让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3D打印 突破医疗禁区 “真的太神奇了!谁会想到,我的心脏由钛合金保护着……” 近日记者在唐都医院见到了出院后来复查的顾女士。 今年54岁的顾女士来自河南省洛阳市,2014年她在体检时被诊断为胸骨肿瘤,多处求医,大多数医院都表示只能切除胸骨。可如果将胸骨切除,患者的心脏就失去了“防护墙”,这意味着患者不能去拥挤的地方,甚至不能拥抱,情况严重者还可能晕倒。 唐都医院胸腔外科多名专家对顾女士的病情反复讨论后认为必须进行手术,将肿瘤部位以及被肿瘤侵蚀的胸骨组织切除。然而,传统的胸骨切除手术会造成患者前胸部位出现一个较大缺损,对呼吸功能、外观以及安全性等造成严重影响。这时,胸外科主任李小飞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切除完胸骨肿瘤后,再植入一块与患者胸骨完全一样的“胸骨”。 那么用什么来替代原来的胸骨呢?是否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呢?唐都医院超声诊断科教授、3D打印小组负责人曹铁生表示可以尝试。 为给顾女士制定最合适的“置换胸骨”方案,曹铁生教授带领科室的专家们反复进行论证和测试。“建模”是最大的难点,每个人的骨骼、体征都不一样,顾女士的胸骨因为肿瘤已经无法测出准确数据,数据一旦有偏差打印出的胸骨就不匹配。最后科室找到一位与顾女士身高、体重等特征相似的护士,采集她的胸骨数据,再结合顾女士的胸骨数据多次对比反复检测,历时半个月修整设计出了3D胸骨模型。 2015年6月22日,医院为顾女士实施了胸骨切除+3D打印钛合金胸骨植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目前无任何并发症出现,日前的复查结果显示身体恢复良好 李小飞表示,该项手术系世界首例3D打印钛合金胸骨置换术,是3D打印技术和外科手术又一次完美结合,以后将为dafabet胸骨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生产过程不受结构和工艺限制 目前,3D打印技术日益成为手术中的新宠,它不仅解决了手术中的难题,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恢复质量,还加快了愈合时间。那么3D打印究竟是什么? “3D打印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以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高新技术。”曹教授解释称,通俗地来说3D打印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 “减材制造”过程,3D打印采用的是“增材制造”,按照三维数据模型,由材料层层叠加“黏合”而成,整个生产过程不受任何复杂结构和生产工艺限制,任何空间结构复杂的产品,在3D打印机面前都是同样的程序生产。与传统模型制作不同的是,3D打印出来的模型具有速度快、精准度高、效果好、舒适度佳等优点。 打印人体器官是未来目标 曹铁生教授表示,3D打印可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手术。目前3D打印医疗较为广泛地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体“硬性支撑”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如:肋骨、关节、心脏支架和骨骼修复等。二是手术前的模拟演练,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操作,可根据CT数据,将患者需要定制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模型,使医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极大帮助,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患者痛苦,还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成本。 “打印器官是我们未来在3D打印技术方面的目标。”曹铁生教授表示。虽然用什么材料打印人体器官、如何确保其功能性目前都是未知数,但相信未来3D打印技术一定会创造dafabet的奇迹。 手术机器人 外科手术革命 近日,记者走进西京医院妇产科手术室,患者是一名49岁的女性,正在为她手术的不是医生,而是医生用手柄操控的机器人。 这位患者因妇科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在过去,医生需要在手术台上操作四个小时才可能完成手术。但此时,医生只需坐在手术室一角的机器人操作平台前,通过手柄控制机器人腔镜臂和手术器械臂,就可以熟练地控制机器人在患者的腹腔内做切除、缝合等操作。 这台具有“三头六臂”的手术机器人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达芬奇”,由控制中心、操作系统以及影像显示系统组成。手术中“达芬奇”的“手”非常灵活,可以在狭小的空间自由旋转,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达芬奇机器人突破了人眼、手的极限以及微创的极限,将手术造成的创伤降到最低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了手术的准确度。”西京医院妇产科主任陈必良主任说。 机器人手术精确度更高 很多人会有疑问,机器人是如何做手术的呢?其实,在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时,真正做手术的是后台操作的医生。区别在于传统手术需要医生持器械在病人身上动手。有了机器人,医生无需站在手术台上,只需在控制台上输入指令,带着机器手操作即可。 手术时,主刀医生在控制台中,用双手控制器械,高清内窥镜为主刀医生呈现出患者体腔内高清图像,使主刀医生较普通腹腔镜手术更能把握操作距离,更能辨认解剖结构,提高了手术精确度。 达芬奇机器人对病人有选择,对医生、护士也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医护人员除了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必须通过培训、考试并且拿到证书才具备操作机器人的资格。 “手术机器人的稳定性好,克服了人手容易颤抖的缺陷,并且精确到位,内窥镜的自由旋转扫除了传统手术中会存在的盲点区域,且机器人手术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陈必良说,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传统腹腔镜手术中的缝合、打结问题,机器人就能够比人做得更好。 给“远程手术”带来发展空间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出现,给外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机器人手术过程不仅更可控,而且给“远程手术”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达芬奇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肿瘤、胃肠等相关手术,究其原因,就是这些病症均涉及敏感神经,且很多都隐藏较深,需要高精度的操作才能完成。 达芬奇机器人2013年落户西京医院,先后成功实施首例机器人子宫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我国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亲属供肾切取术等系列高难度手术,至今在西京医院妇产、泌尿、消化、心外、肝胆、骨科等科室总计完成手术2000多例。而且在越来越多的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正担负起复杂手术的任务。 外科梦工场 创意的试验田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外科梦工场”,这里聚集着医工结合怀抱创新梦想的外科医生和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用汗水和智慧研发出很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为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努力着。 “外科梦工场”成立于2010年,工场向医学方面的科研项目开放,只要外科医生有技术创新,需要动物实验验证研究,“梦工场”就能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其实简单地说,我们就是‘麻烦的消除者’。因为在日常手术中,一些技术难题超出人的操作范围,这时就需要我们对此展开研究,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采访中,外科梦工场负责人马锋介绍道。此外,在外科手术中,医生的一些好点子,能否应用于临床必须经过实验和论证,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用创新解决医疗难题 腹腔镜手术的操作视野、手法和传统手术有着巨大的差异,掌握起来更为困难。目前传统的腹腔镜训练器存在成本高、触觉反馈效果差等不足。鉴于这种情况,由交大一附院吕毅教授的五位学生组成创新小组,开始着眼于新型腹腔镜训练器的研制,使其能够更为真实的模拟腹腔镜手术过程。他们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应用于腹腔镜训练的“真肝模拟人”。 研究工作开始时,小组成员们将现有的医用模拟人反复改造仍不能满足腹腔镜气腹状态,便多次赴上海与专业厂家沟通,制作出合适的模拟人。为了拿到灌注良好的离体猪肝,他们凌晨两三点去东郊的屠宰场取肝,一直忙到天亮…… 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真肝模拟人”手术训练系统,以新鲜的猪肝脏作为腹腔镜下的操作对象,真实再现手术中切割、缝合、止血等场景,让低年资的外科医师能够快速掌握腹腔镜手术的技术。 技术拓展将让dafabet患者受益 在肝胆外科的手术中,许多管道的吻合要求极高,且无肝期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吕毅的团队在世界首创了“磁压榨”技术,用两个磁性套环将管道固定,实现无缝线融合恢复。 2014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许某,患有直肠阴道瘘。直肠阴道瘘简单地说就是在阴道和直肠壁之间有一个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直肠阴道瘘是比较棘手的临床医学难题,主要是由于缝合部位经过肠道,粪便通过针孔感染情况严重,造成屡屡复发。2014年6月,医院为患者施行了“磁压榨直肠阴道瘘闭合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直肠阴道瘘磁压榨闭合修补术”是用一对特殊形状的磁体对直肠阴道瘘实现了简单、无缝线化闭合修补 马锋表示,当组织处于炎症、水肿状态,现有技术无法施行修补时,而“磁压榨”技术仍能成功修补,且是无线修补。“为了让dafabet患者受益,我们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拓展应用,将来还会应用于血管重建、无缝线化肝移植、小儿外科等领域。” 记者 张黎娜 (2016.10.22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