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两名航天员飞向浩瀚天宇,即将与等候在太空一月有余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将在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中,开始长达一个月的太空生活,完成一系列空间实验,为我国建立大型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飞船升空、空间站的建立究竟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航天科技集团质量与可靠性专家组成员、国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航天科普专家谭松林。
载人航天工程提升国人自信心
“好奇心驱使着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谭松林说,中国有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让中国人有能力在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谭松林表示,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标志。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从神舟六号再到神舟十号,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再到太空出舱,再到实现交会对接,每一步都彰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起亿万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我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航天事业带动科技进步
建立空间站,就是要在外太空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实验活动。 “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地面上做实验,而非要跑到太空上去做实验呢?这就因为太空上特殊的环境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谭松林说,比如将种子通过火箭带到外太空转一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航天育种,经过特殊环境的培育,回来后我们就能看到硕大无比的南瓜、辣椒等。
航天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科技进步。“中国航天技术的应用已经辐射到天文、地理、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医学、精密制造等民用领域。”谭松林说,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电子等众多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以神舟飞船为例,仅航天工程应用的电子元器件就达数十个门类、约上千个品种、上万个规格,分布在全国300多个生产厂家和研究机构,这样的产业链所形成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载人飞船上使用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用于矿难救援中可以形成一个救援舱;航天员在太空骨丢失问题比较严重,相关研究可惠及老年人骨丢失治疗;现代医学界大量应用的重症监护病房,就是源自“阿波罗”登月计划对航天员进行健康检测而诞生的。
貌似“高冷”的航天高科技成果经过转化后,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动力。
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走
据谭松林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筹划,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基本完成了第二步战略任务,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开展了短期太空实验。今年9月15日,我国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昨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与天宫二号开展交会对接,航天员在组合体上开始长达一个月的太空驻留,开展一系列太空实验;即将于2017年上半年发射的“天舟一号”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将解决空间组装、补给、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为后续建造大型空间站奠定坚实的基础。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是最终要在2025年之前建设一个大型空间站,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用于实验的实验舱构成,同时与货运飞船、载人飞船进行对接,进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运用实验。 记者 关颖(2016.10,18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