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

图片
首页/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 正文

黄卫东教授剖析“金属3D打印”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6-06-12 00:00

说起3D打印,可能现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然而,西工大黄卫东教授创始的“金属3D打印”不仅解决了传统工艺对于复杂形状的产品的“一体化制造”难题,也让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和耐用性更好。目前,已为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提供众多轻量化、功能化、定制化的金属产品。
创新是始于问题终于改进
如今,新技术领域一旦火爆,往往会吸引很多科技人才跟进,进行二次开发和创新。在进入正式采访前,黄卫东首先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创新并不是单纯的从无到有,而是应该始于问题,终于改进。在现实领域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发明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创新往往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在“金属3D打印”出世之前,黄卫东经过了近20年的研发。1995年的时候,我在做激光熔覆方面的研究。后来,接触到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技术的前身),它能够自由成型复杂的结构。当时,材料技术还并不是很好,3D打印只能制作一些研究模型,而实际应用性能比较差。”黄卫东说,由于注意到这个技术成型原理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工作,首先提出了“兼顾复杂结构和高性能的金属零件制造技术”的概念。
“这就是始于问题。”黄卫东表示,当时还没有形成3D打印领域,“金属3D打印”更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因此,很多人觉得不切实际。但我通过深入分析,找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技术原理。”
可以为航空航天设备减重
之后,黄卫东团队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金属3D打印”技术。“理论是很重要的,这相当于你看得到目的地,只是在开辟到达的路径。如果没有清晰理论的支持,盲目实验不仅效率低,还不见得能达到目的。”
由于自身工作的情况,黄卫东对于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问题比较了解。“航空、航天设备的零件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结构,传统技术一般是将其拆分成简单结构制造,然后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组装。”
黄卫东说,航空、航天制造的一大需求就是设备的减重,“由于组装,在拼接处肯定会需要加固,这就增加了重量。而且,无论用什么方式组装,肯定不如一体化制造的性能可靠。这就是终于改进。” (2016.6.6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