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然而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质方算合格,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近期出台的科学基准引来公众口水战。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认为,努力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制订这方面的基准作为公民科普的依据和指南十分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中心教授张鹏杰是8名呼吁两部委修改基准差错的科学家之一,他说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不应落脚在知识点的堆叠,靠机械记忆来完成,要帮助公民树立科学态度,建立严谨的逻辑思维,学习一些证伪的方法等。“否则它就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初衷相违背了”。
科学素质课内容有些“潮”
在刚过去的4月18日,科技部等部委共同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简称基准),这套目标测试知识点提出了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其中许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环保、健康、急救、灾害防御和事故救援等;基准也涵盖了一些最关键的科学素养,如要求公民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获取知识或信息的科学方法等。
进行基准测评时,受测者从132个基准点中随机选取50个基准点进行考察,50个基准点需覆盖全部26条基准。根据每条基准点设计题目,形成调查题库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
两部委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者,城乡劳动者、部队官兵、学生、社会各界人士等学习;各级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会团体等要组织《基准》学习和培训活动。同时说明,“基准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适用范围为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其中“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颇为引人关注。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瓶颈之一。
西安市长安区某中学高三班主任郭惠敏老师在浏览完这一基准后向记者感慨道: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就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诸如“云计算”、“大数据”这些IT热词能登上两部委的红头文件,被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学习,可以看到国家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最终造福社会的良苦用心。
郭惠敏老师举例说道:比如基准第18条中着重提到,要求公民“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知道基因工程、干细胞、纳米材料、热核聚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这与当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密不可分。前几年还显得高大上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不是高职技术人员的专业术语,目前早已被寻常百姓所熟知,在高中课本和学生的日常谈论中,成了和“创投”、“人工智能”、VR”等热词一样,成为经济社会最潮、最热频的关键词。
生活常识缺乏拖了科学素质的后腿
“孩子晚饭的时候拿着手机一条一条的在那看,还考我和她妈,说实话,我们两口子很狼狈,许多东西咱只有个大概概念,遇到上高二的孩子询问,解释不清,只好让孩子上网自己查。”周先生是一位县农业局的干部,他说自己获悉基准信息,还是来自于上高中女儿的饭间谈论,女儿说同学们对这个公民科学素质测试非常感兴趣,相互考问,犹如玩“脑筋急转弯”。
面对基准第19条,“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了解基本交通规则和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以及交通事故的救援方法;能正确使用自行车等日常家用交通工具,定期对交通工具进行维修和保养”,周先生的女儿尴尬地笑道:自己和班里的许多同学都不会骑自行车,除了红绿灯,其它交通标志都是靠猜想,出门遇到公交车不到达的路段,就是拦出租车,要不就只能步行了。
“基准要求公民应该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和地理知识,作为家长我对这些感受就很深。以前上学时认为学了也没用,现在工作生活中甚至是自己孩子问到相关问题,就后悔当初轻视没学好。”周先生看过基准内容后认为:“具备基本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与设备;能正确操作或使用本职工作有关的工具或设备,这些内容和要求作为每一个公民还是劳动者,都是必须要掌握的。现在我们办公室里40岁以上的同事,明显感觉在一些办公设备的运用上,和80后就有着巨大差别,有些人打字还是‘一指禅’,电脑接收文件稍不小心都不知道存在哪了,不会电脑杀毒,卸载无用软件,甚至不知道电脑有个C盘,不会使用打印机,家里电闸跳了,不清楚把哪个开关往上推,都要找物业满屋子找线路毛病。”
周先生自己也切身感受到,自己开的轿车,遇到换机油,换轮胎等小问题,都是到4S店或者找人帮忙,除了有依赖思想,主要还是感觉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被没文化拖了后腿”,同时也认为,上述这些是成人应该掌握的生活常识性知识,许多内容与一般所说的科学更是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中小学生劳动技能课和安全教育课上经常提到的,将其拔高到“科学素养”地位,明显有失水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高大上的知识点相比显然不在一个档次。
不妥之处引质疑
虽然两部委表示制定《基准》前,经组织专家研究,在部分省(市)试点测评,并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意见,在形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方才印发,旨在“需要公民都知晓”,然而一经发布,旋即引来公众和科学家们的一片纠错声。有细心的网友更是爆料“《基准》起草人小组成员中与科学最沾边的一位专家,主要研究的是科技政策”。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陈学雷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双楠研究员等八位科学家为此在个人博客上专门撰写《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一文,呼吁对其中不够科学、不够严谨的地方进一步审议和修改。
“比如‘力是维持万物运动的原因’这一条,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就被牛顿经典力学彻底否定了。”8位科学家不无忧虑的提醒道:“限于我们的研究领域和学识,这些可能还只是《基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网友@清华宝贝也提出基准中“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一说明显欠妥。
对于基准75条,陈娟女士和她的同事均表示都能说出心、肝、肺、胃、肾等主要器官的位置和生理大致功能,但对于人体生理结构和生理现象知识,他们表示只能从网上了解,或是自己不舒服时,听医生的解释,对于非专业人士,显然要求有些高了。
科普提升重在接地气
那么公众对于基准点的掌握到底能到什么程度?在记者随机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在听了问题后,表示“知道”,“不是很清楚”,西安交通大学几位在校学生认为,基准中理论性知识还是有把握,技能型还是火候不到。两位毕业三年的高校毕业生直言“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知识水平,目前能保持在初中水平,其它的忘得不少,因为脱离专业太久了,平时没有运用的机会。”
杨成鑫先生父母常年有病,家里备有体温计、血压计和测血糖的试纸,他说这些医疗器械自己都会正确熟练应用,还会在父亲浮肿厉害的时候,自己用自备的注射器打半支速尿,就能解决问题。但对于半支药是多大含量,及其临床禁忌症,他坦言听医生说过,但忘记了。
公司文员徐亚军新婚半年,她说诸如电磁炉、微波炉等家用电器自己平时都在用,遇到问题就试着随便按按键,再不行才看说明书,至于家用电器都有哪些潜在功能,徐亚军笑着说,“没有琢磨那么深”。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自己搞不清煤气泄漏时,是先关闭阀门还是先开窗户,其中两位竟然表示赶紧打电话报警。
还有受访者在被记者问到“被犬、猫、蛇等动物咬伤后的基本急救方法时,认为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不是正确答案里的“狂犬疫苗、抗蛇毒血清”。
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市的近百家科协都建成了科普e站,在农村、社区、学校、机关、医院、景区、机场、行政服务中心、科技馆等人流密集的公众场所部署科普阅览屏,全年更新科普信息8万余条,内容涵盖《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现在农村的农民,绝大多数不但了解基准中要求的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方法,还熟悉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规律,特别是中年农民在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化肥清除农药残留等方面,都很有把握。”西北大学农业化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旭武研究员常年下乡到农村基层,他对乡村的日新月异变化感受颇多:现在农民非常重视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方法,除了通过传统的图书、报刊,开始向网络检索等途径靠近,他们也习惯手机上网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气温变化不再靠看云识天气,还能及时通过灾害天气的预警信号掌握预防方法。这些都是科学素质提高的真实体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时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有贴近性,只有让科学教育接地气,这样才能公众愿意接受,才能成为提高公众素质的生产力。(2016年4月29日第二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