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

图片
首页/ 新闻中心 / 要闻关注 / 正文

希望的田野充满新希望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5-05-13 00:00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2007年至今,统筹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等各方的“大荔模式”充分盘活了科技资源,令农民得实惠、公司得发展。今天,走过8年历程的“大荔模式”发展如何,有哪些创新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为此,记者再访“大荔模式”——

希望的田野充满新希望

大荔县位于关中盆地东部腹地,东滨黄河,南临渭河,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这里的田野,在“大荔模式”的带动下,充满着新的希望。
2007年至今,统筹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等各方有效资源,“技企结合”、“技物结合”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大荔模式”成果丰硕。今天,走过8年历程的“大荔模式”发展如何,有哪些创新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为此,记者来到这里,再访“大荔模式”。
生产标准化:“田生金”套餐的连锁效应
在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一盒“田生金”优质冬枣膨大着色解决方案,令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幼果期及果实膨大期,每段时间所使用的农药、营养素都分门别类包在袋子中,上面有着严格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农民种植冬枣,只需要定期来荔民公司或直销店购买这盒“宝贝”,就能节省30%的零售加价,合理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
“田生金”的品牌故事,从2013年开始。这一种植标准化套餐,由北京农学院葡萄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冬枣专家、甜瓜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完成。农户在种植中可以享受到“保姆式”的服务,在荔民公司网站上获取套餐技术方案,并可提出技术咨询。田生金”农产品标准化种植解决方案,在长期的试验示范中不断优化,已成为距离农户最近的自家品牌。
“用农村的资源办农村的事”,这也是荔民公司董事长汪战仓的基本理念。采访中,他为记者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细节:由于农民对广播的接受度极高,他在荔民公司服务的农业片区每村都安装了太阳能“大喇叭”,按照时节介绍农产品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各类知识。尤为特别的是,这些“大喇叭”还能在荔民公司总部进行分区控制,如在电脑屏幕上点击“冬枣区”,相应的农户便能听到针对自身的信息。
“农民使用‘田生金’套餐,我们还要相应指导他们进行标准化种植,比如马冠军的大棚早熟桃,就要接受精准施肥和精准施药的指导。农业部要求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少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得靠千万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的制约下,有计划地使用农药、减少用量。”汪战仓说。
销售品牌化:“乡荔乡情”融合市场需求
“企业是追逐利益的,但是逐利的过程中,也能整合政府科技资源,为农民服务,这并不矛盾。而且这种模式达到了多方共赢,更加持久。”汪战仓介绍说:8年来,荔民公司累计为农户节省生产资金1亿多元,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014年,公司销售额年增长率20%,1.4亿多元,是成立之初的10倍。目前,荔民公司在大荔县服务农户2万多人,面积15万亩。生产标准化,使荔民公司能够收获大量标准化、高质量的产品,也为销售品牌化打下了基础。目前,公司有“荔民连锁、田生金(农资)、秦合、乡荔乡情(农产品)”等品牌,在技术指导、农资提供、产品销售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在“乡荔乡情”的店中,有包装精美的冬枣、花生、黄花菜等各色农产品。荔民公司还出资500万元,发起成立了“大荔县荔民果蔬信用服务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6300人,建立了5000吨果蔬保鲜冷藏库。“秦合农产品营销合作联合社”则在大荔和西安设立了1000平方米农产品展销大厅,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产品。下一步,荔民公司还计划在推广“大荔模式”的各县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农资、农产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融为一体,用市场资源促进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创新。
种植集约化:“产业扶贫”一年可翻身
近年来,荔民公司创新方法,用农业科技进行“产业扶贫”。荔民现代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园于2013年建立,规划面积2000亩,覆盖贫困人口2760人,为农户配套水电路、专家大院、测土配肥中心、农资超市、互助资金联合社及果品冷藏库等综合服务。在这里,荔民公司为农户提供一定的贷款,但农户需要接受种植环境监测、土壤检测、制定种植方案、田间检测等管理,统一规划,进行“田生金”标准化生产,收获的产品既可以卖给荔民公司又可以外销给其他商户。
汪战仓的做法是:精准扶贫、入股建园。财政扶贫资金740万元,农户自筹2340万元。科技人员和农户密切结对子,建立资金互助平台为农业服务。这种联合方式把无序的农民组织起来应对有序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得以充分流动。合作社式的生产,让集约化的种植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园区农户马锁石是三个大学生的母亲,因孩子上学经济困难,欠债颇多。去年她贷款12万建了大棚,种植了7亩早熟桃。“有专家和荔民帮忙指导,收成和销售没问题,今年就指望着这些桃卖钱翻身了!”马锁石充满期待。
荔民公司还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了“远程农业培训系统、农业视频点播系统、病虫害图谱查询诊断系统”等先进手段。黄瓜种植户王建斌从大棚里摘来了正在发病的叶子,高级农艺师石青峰通过视频观察叶片病状,确诊为黄瓜病毒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当即给菜农开具了用药配方,几天内黄瓜病情就得到了控制。
农民职业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索求
“‘大荔模式’广受关注,以荔民公司为平台,将现有所有的科技服务模式加以统筹,解决了政府科技部门‘有养兵钱无打仗钱’的问题,整合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和企业的盈利性服务,为农业服务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渭南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说。
“据了解,陕西2/3以上的高校科研成果在外地转化,并没有为我省产生直接效益。而‘大荔模式’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与需求有效对接,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令为农业、农民长效服务的体系不因当地领导的变迁而改变。”
2008年,大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到2014年则达到9120元,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2008至2013年,荔民公司的农技服务费用一直较为稳定,但其占公司销售总额比重却从6%降到了不到2%。据汪战仓介绍,荔民公司早期做农技服务时,农民认可度不高,因此带动效益也有限。而随着“大荔模式”效应凸显,公司销售总额增加,农技服务费用比重自然随之降低。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索求,愈加迫切。
4月17日下午,在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伴道村的现代化钢结构大棚里,顶棚的塑料膜敞开,凉风习习。滴灌、施药管道在树下盘旋,7亩“中华二号”早熟桃树绿叶映衬着职业农民马冠军的笑脸:“这个大棚投资了17万,荔民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按时节销售定量的农药、化肥,标准化种植。还没到采摘季节,几家客商争着要,给1万定金我也没有卖。再等等,谁出价高卖给谁。”
马冠军原来是当地的电管站站长,退休有工资,收入并不愁。但天生勤劳的他,甘愿当个职业农民:“闲下来也没啥事干,荔民公司的科技服务到位,种地已经变成了轻松活,连打药施肥都自动化了,做个职业农民很不错。”
在官池镇西阳村,编号为陕-DL-62的荔民农技农资连锁直营店招牌格外显眼,以麦穗和书法为设计元素的“农”字是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的标志。这家直营店,便开在贾玉良的家中,他笑称自己为“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链接人”。
宽敞的农家中,“同等投入比收益,同等收益比投入”的横幅很是醒目。店中农药按照毒性严格存放,肥料也分门别类,各种农资一应俱全,还有荔民公司的电脑销售系统。“我们的会员,可以享受农资优惠、‘田生金’报纸赠送、技术员免费测土配肥。当然,农资店的销售额里技术员还有4%的提成。”该村技术员王福昌说。村民贾根方是玉米和黄花菜种植户,他对直营店的评价简单明了:“到荔民,就是买放心。”
“2010年到2020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职业农民’也会越来越专业。整合科技资源、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大荔模式’肯定大有可为。”省科技厅主管农业科技的副厅长许春霞介绍说,大荔模式目前已经在全省80多个县市推广。

本报记者党朝晖李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