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in客户端

图片
首页/ 新闻中心 / 乡村振兴 / 正文

把小挂面做成大产业

来源: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18-11-26 00:00
记者刘虹
  11月21日,阳光灿烂。
  华州区非遗中心主任梁思娟心情很好。“高塘镇江村精准扶贫产业园”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手工挂面了,这总算了结了她一桩心事。从事多年非遗工作,就盼着把华州的非遗项目发扬光大,若再能给贫困群众带来收益,更是梦寐以求的事。
  这一天,对江村书记李川红来说,也意义非凡。忍不住给区领导发短信:“家庭小作坊搬入工厂进行产业化生产,实验成功!”
  梁思娟说:“高塘手工挂面的历史有150多年,尤其是江村手工挂面远近闻名。2009年,华州手工空心挂面被列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受关注。”
  挂面被列为非遗项目后,李川红看到商机,寻思在挂面上做文章。可手工挂面都是家庭小作坊,靠人工费时费力小打小闹挣小钱,不能产业化生产。如何创出致富路,李川红颇费了一番心思。
  直到2016年底,经人推荐得知,陕北榆林吴堡县手工挂面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李川红先后7次赴吴堡参观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3月,他取经满载而归,自筹资金300万元建手工挂面加工厂。今年9月,占地9.6亩的产业园建成投入试生产,并注册商标“药王洞”。经过一个多月实验,生产的挂面完全具备细如发丝,洁白如玉,吃起来滑、润、劲、爽的特征。
  “产业园生产的挂面和传统手工挂面一样,只是在两三个程序上采用搓条机和盘条机,模仿人手对面条进行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其余工序和传统手工挂面一样,和面、分面、搓条、盘条、醒面、烘干等13道工序,一道都不少。”李川红说。
  相比传统手工挂面制作,园区的挂面更具优势,改变了靠天做面的状况。传统挂面晾干都在露天,而园区生产的挂面在烘干房里,用电锅炉加热,不但可缩短烘干时间,而且还能有效防范苍蝇、老鼠和空气污染。同时产量也大大提高,每天可生产成品5000斤。
  园区采用“党支部+非遗产业+贫困户”模式,带领江村及周边村183户贫困户共同致富。为打好发展基础,2017年4月,李川红从吴堡县请技术人员到江村,给300多人进行手工挂面制作、品质改良、储存等方面的培训,也为园区培训出一支有技术的队伍。
  看着一杆杆高悬的挂面如银色的帘子,梁思娟心劲儿十足,“产业园的成立,是对手工挂面这一非遗项目最好的挽救和传承,起着很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广泛展示华州高塘饮食文化魅力,体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我正努力把手工挂面往省上推,争取能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李川红更是满怀信心地说:“以后到高塘来旅游的人,不但能品尝到手工挂面,还能体验制作过程。目前,园区是陕西最大手工挂面基地,我还想把它打造成西北最大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