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科技特派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解决乡村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渭南市推动人才“校招共用”“市引县用”十条措施》,充分发挥助农专家服务团作用,渭南市科技局在市委人才办指导下,积极组建了渭南市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锚定乡村产业振兴,指导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转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了地方特色产业和发展优势。我们推出渭南市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系列报道,对涌现出的一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引导dafabet科技人才到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将“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周爱英,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陕西红枣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果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陕西省林业乡土专家。曾获得“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敬业奉献模范”“陕西省三八红旗手”“渭南市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陕西省林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长期扎根枣林一线,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紧紧围绕推动大荔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品种、研究新技术、研发新设备,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践行了科技特派员“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使命担当,有力提升了大荔冬枣产业核心竞争力,也被枣农们亲切地称为“冬枣妈妈”。
因地制宜 精心选育新优品种
种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培育新品种是推动冬枣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2012年,周爱英在大荔县朝邑镇连家村调查时发现了一株冬枣变异后,她带领技术团队奔波在试验田,历经10余年进行观察选育,最终培育出鲜食枣品种“冬枣820”。该品种具有坐果容易、管理简单、成熟更早、品质更高、产量更稳、更耐运输等特点,于2023年正式通过陕西省良种审定。目前,“冬枣820”已在大荔县大面积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受到了广大农户和市场的一致好评。此外,她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合作,参与审定了“大荔冬枣2号”,为大荔冬枣产业更新升级贡献了科技力量。
周爱英察看新品种“冬枣820”开花坐果情况
潜心研究 攻克冬枣关键技术
针对冬枣销售空白期问题,她积极开展鲜食枣延迟栽培试验,建立了试验棚,采集了相关数据,掌握了冬枣生长的基本规律,为延长鲜食枣采摘期提供了数据支撑。试验棚冬枣已进入生长期,较常规棚提早两个月上市。面对冬枣管理中用工难问题,她多次走访调研、座谈交流,集成了设施冬枣简约化栽培技术,将原来传统种植模式改为宽行密株栽植,加大了株行距,实现了机械化施肥及除草,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同时,她集成了红枣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发了大荔冬枣精准施肥APP,监测土壤元素含量,为枣农们科学施肥提供了可靠依据,解决了长期以来化肥过量施用、施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围绕冬枣生产中环剥问题,她还研发出了冬枣树单口环剥剪、掏口剪等产品,这两个产品在大荔应用率达到90%以上,给农户枣树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操作便利。
周爱英在鲜食枣延迟栽培试验棚察看冬枣长势
用心服务 带领枣农增收致富
在长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周爱英始终把理论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主持编写了《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冬枣优质高产栽培》等专著,发表《冬枣园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等多篇论文,为冬枣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理论基础。培养农业技术人员30多名,专业梯队人才2名。周爱英带领技术团队每年都会对土壤进行检测,从冬枣栽培技术到光温调控、病害防控等,全过程给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让科技力量护航冬枣种植。2024年,她录制视频2期,开展电话答疑、田间指导100余次,有效增强了枣农管理水平和意识,帮助提高了种植收入。2024年,周爱英对绿丰源种植农场200亩设施冬枣示范园进行技术指导,在温棚升温、萌芽期、花期及着色期等关键时期,开展了全面科技服务,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该农场第一年挂果平均亩收益达2.5万元。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使冬枣成为大荔县农民的“幸福果”,致富的“金蛋蛋”。
周爱英进行冬枣高效栽培技术展示
截至目前,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70万吨,年产值突破9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规模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冬枣产业成为大荔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覆盖全县8.3万户居民。作为全国设施冬枣第一县,大荔冬枣的生产标准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并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采写:雷辉;编校:曾春华;审核:张胜康;报送:奚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