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针对区域发展不协调、转型升级创新链不健全、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决定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问题,迅速出台创新型渭南建设若干意见和工作方案,及时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抓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促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建平台引领转型升级,强服务提升工作水平。两年来,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陕西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打造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优异成绩。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先后筹措中省市科技项目资金1.4亿元,实施智慧城市、3D打印中试基地、太阳能光伏、大荔模式等重大项目上百项,产生授权专利1200多件,3D打印、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高档印刷装备、大功率LED光源由弱变强,太阳能光伏与设施农业的完美结合,有机苹果冬枣葡萄花椒等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有效促进了我市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由配套向服务的升级,农业特色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支持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6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比例由2011年的5.1%提高到目前的12.2%,研发投入由2011年的4.7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6.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由58%提高到99%。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8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5.4%提高到现在的7.1%。
——科技园区基地创新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先后成为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医学3D打印技术创新发展基地和陕西省3D打印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复审认定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蒲城工业园区分获省级高新区,全市“一核”、“两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型市县建设统筹推进。韩城、大荔分获2014、2015年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各县市区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257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培育百名科技人才92名,河流湿地、印刷机械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创新团队2个,选派“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314名、首席工程师和农艺师25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