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林,全国著名金属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37年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曾任宝鸡石油机械厂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等职。现为院高级顾问、名誉院长。
在宝鸡石油机械厂期间,主持研制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等12种新型钢铁材料,并充分发挥现有材料的性能潜力,使一大批石油机械产品减轻了自重、改善了服役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在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期间,提出并建立了“石油管工程学”学科,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使国内油井管实现了大规模国产化,油气管道工程由跟踪跃入国际领跑者行列。先后有26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0项),3项成果被国外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5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出版专著和文集14本,发表论文300余篇。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被选拔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4年获孙越崎科学技术奖能源大奖。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引领发展
作为全国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鹤林院士爱国奉献、顽强拼搏,取得了众多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推动和引领了石油用钢与石油管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国内石油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心怀祖国、扎根西部的家国情怀
1950年初,家庭变故使李鹤林读完初一上学期就休学了。后因表现出色,当地政府于1953年保送他直读高中。从中学到大学,他都享受最高级别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李鹤林对党和政府有深厚的感激之情,始终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1956年,李鹤林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因家族成员影响,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曾是他的梦想,高考志愿首选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而临近高考时,鉴于国际形势变化,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他深感作为陕西人,响应国家号召,在西安读书和在相对艰苦的西部地区就业义不容辞,交通大学便成了他的第一志愿。
1961年在交通大学临毕业时,李鹤林又因一篇很有见地的毕业论文,被分配至位于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自此李鹤林与石油结缘,深深扎根西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开启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石油科技生涯。
(二)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
李鹤林秉持“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在石油用钢和石油管技术领域深耕细作、埋头苦干。可以说,李院士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国家的科技事业,献给了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1981年,上级党组织拟提拔他担任中共宝鸡市委副书记。面对这样一次重要机遇,李鹤林内心十分感激党组织在政治上的充分信任,但考虑到当时国内石油用钢和石油管技术落后的现实,他不能一走了之,最终谢绝了组织提供的升迁。这是李院士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种坚定信念也支撑着他在工作中战胜一个个困难,摘取一项项成果。
在取得一定成绩,尤其是当选院士后,北京、上海和杭州的诸多单位纷纷向李鹤林伸出橄榄枝,许以优厚待遇竞相聘请。面对诱惑,他没有丝毫动摇,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方向,继续在祖国西部为全国石油工业默默奉献。
(三)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李院士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体现在他对待每项工作、每件事情的态度和实践中。
1963年,石油工业部借调李鹤林赴京独立编写规划200万字的《石油机械用钢手册》。如此庞大的一部工具书,没有先例可循。李鹤林每天早早起床,买几个馒头和咸菜就赶往北京图书馆,白天、黑夜拼命干,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查阅140多册合金钢方面的图书资料、记录厚厚几十个笔记本的基础上,历时两年《石油机械用钢手册》出版,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石油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类似例子枚不胜举。几十年来,李院士都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满满的,即使出差也都一样,很少有休息和放松的机会。
(四)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李鹤林科技工作中,一帆风顺的极少,大多是艰难曲折的。以轻型吊环的开发为例,研制过程是异常艰难曲折的。
1966年受“铁人”王进喜嘱托,李鹤林组织实施轻型吊环的研制工作,为此他一干就是17年,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冷嘲热讽、非议、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甚至还多次出现危及生命的险情。在一次新钢种的成分设计试验时,1600多度的钢水飞速迸发出来,顿时李鹤林的衣服着火,两腿灼伤。危急时刻,他没有半点的迟疑和退缩,及时冲上投入灭火战斗,避免了灾难事故的蔓延。还有一次吊环负荷试验中,突然“嘣”的一声吊环断裂,一节钢棒像出膛的子弹,贴着他的头皮呼啸而过……。当时情形现在想来,都令人不寒而栗,而李鹤林没有因此气馁、放弃。
正是如此,李鹤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几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在全国石油机械用钢和石油管工程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们国家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82岁高龄的李鹤林院士,依然在为全国石油工业发展和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奋斗不止……